顶尖高校,抢滩“人工智能”
2021年,一批顶尖高校集中开设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目前,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在内的共计27所学校均已入场。此外,人工智能还被进一步细化为农业人工智能、中医药人工智能、油气人工智能等学科。
大连海事大学依托学校的航海文化和特色优势,聚焦海洋运输工程领域,除设有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学术型(学术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外,还设有智能船舶与海底工程、港航数字化与智能决策、智慧海事与法律智能化等应用型(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招生方向,已经形成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以纺织、材料等特色学科见长的东华大学,近年来在智能制造、智能穿戴、智能纤维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2020年12月,东华大学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次年12月,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博士点完成教育部备案,结合学校等特色学科优势开展建设工作。
医药院校,冲锋“医学”前沿
“人文医学”是什么医学?到底要学什么?在现有的交叉学科目录中,我们不难看到一大批陌生的“XX医学”学科名,例如:再生医学、转化医学、分子医学……其中,最“火”的莫过于人文医学,以北京协和医学院为代表的8所医药类院校抢先开设,旨在以医学人文精神服务患者,从人文科学走向医学科学,实现具有人文关怀的防病治病。
此外,还有河北大学的转化医学、山东大学的零磁医学、西南大学的纳米生物医学、浙江师范大学的数理医学等超过30个医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医学+”已然遍地开花。
理工大学,聚焦“能源”升级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已经成为我国外贸“新三样”,在新能源产业快速崛起的背景下,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加快急需紧缺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实施碳中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专项计划。
多所理工类大学响应国家战略,应时而动,应需而建,在聚焦能源升级的交叉学科中,光是直接提到“新能源”的就有12个,其中,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是当之无愧的大热门。中国矿业大学是唯一同时开设两个学科的高校,作为以能源资源为特色的“国字号”矿业大学,学校新设立的交叉学科着力培养从事清洁能源生产、转化、储存、利用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围绕储电、储氢和储热等关键技术培养技术、科研人才。
除这两个最热的新能源学科之外,北京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6所院校还开设有碳中和科学与工程。2021年6月,北京科技大学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目前已成功获批“钢铁工业碳中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钢铁工业碳中和引智创新基地”,依托钢铁工业低碳发展技术路线设置绿色低碳炼钢等七大研究方向。此外,还有碳中和科学、碳中和科学与技术、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管理等与“碳中和”相关的交叉学科。
文科强校,关注“文化产业”
文科强校也不甘人后,文化产业管理学科落地以武汉大学为代表的7所高校,成为开设高校最多的人文社科类交叉学科。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由于其涉猎学科范围广,多所大学结合传统优势学科开展特色建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挂靠历史文化学院,如湖南师范大学,结合重点学科中国史、世界史,形成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等三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挂靠经济管理学院,如北京印刷学院,拥有文化产业管理交叉学科硕士授予点,和其他学科共同形成特色鲜明的传媒管理学科群,对学校的出版学科形成坚实支撑;挂靠传播学院,如华东政法大学,设有的数字传媒与文化产业学科是全国第一个将新闻传播学科与文化产业管理学科融为一体的特色交叉创新型学科。
哪些传统一级学科最受交叉学科“欢迎”?
据统计,有140个交叉学科所涉及的一级学科中都包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是最受交叉学科“欢迎”的一级学科,此外,管理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5个学科的出现次数也均超过100次,集中在理工类、经管类相关学科。人文社科方面,法学、中国语言文学和中国史这三个学科也受到超过50个新交叉学科的“青睐”。
值得一提的是,最“冷门”的两个一级学科——口腔医学和军队指挥学都只出现了1次,对应的交叉学科无疑是最“特别”的独苗,分别是南京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工程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信息安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