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对教育改革的观点一直都是越简单明了越好,如果一项制度保持的不错,达到了一定的平衡,那么就尽量不要动,否则大概率会让某一部分群体承担改革的风险。

就比如新高考改革,从一开始的3+3,到后来改良版的3+1+2,再到后来的理化绑定,史政绑定,再到一些专业限制理化.....

我们会发现新高考从原来的美好愿景渐渐地又回归到历史的惯性上——文理分科,但留下的一些BUG则让某地的某一群体遭受到了打击


没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群体,即选考史政组合的学生群体。24年高考,某大省据说文科滑档率很高,好些学生本科的成绩滑档到专科,甚至有人在抖音上让张子彪给个说法。

这事关人家张子彪什么事呢?


我在网上看了一下,主流观点是这一届高考,大学理工科专业要求是物化绑定,也就是你只有选了物理和化学两门才能报考,但是某省因为比较灵活的选科机制,导致有很多学生只选了物理或者化学中一门,这批学生没有办法报考传统意义上的理工科,那就只能去卷文科专业了

但是原来传统意义的文科生,也就是学史政地的那部分学生,哪怕分数再高,他们也是没有办法报大学的理工科专业的。


此消彼长,导致只要是选物化的学生,成绩差不多就会有个本科上,而文科的专业自然会有一批本科指标被传统意义上的非文科生占据,也就自然导致一部分位次靠后的学生,虽然过线,但也录取不了。

所以说吧,这个结果对于头部的文科生来说没有太大影响,影响比较大的是那种临界生


我不太理解为什么出现这种舆论,可能是我不了解该省的报考、分科政策吧,咱也不敢瞎BB。

但是物化绑定这个事应该不是报考前才临时出现的,一般是学生入校时就知道有这样的录取规则。


像我们这里的话,大部分实行的是3+1+2,开课也都是物化生、物化地、物化政、史政地、史政生这五种主流的,所以选科后就相当于是传统的文理分科了,

这样的话,基本上大家是互不干涉的,相当多的学生都可以去考理工科专业,基本不会去挤占文科赛道。


这里用了基本两个字,那意思就是世事无绝对喽。

如果是高三的我穿越到现在,我肯定会欢欣鼓舞,因为我自己属于文理比较均衡的学生,理科不错,文科也不差,而且两边的专业我都不反感,理科不去说,文科我都挺感兴趣,也不是不能接受。

如果我成绩还不错,反正现在志愿也多,而且有些专业是不限制学生的选科情况的,那我除了报传统的理工科专业之外,同档次的学校,甚至稍微错一点事的院校,他们的文科专业我为什么不能报呢?

我也能接受啊!

反正现在大家选择专业都是奔着就业去的,那我如果分数不错,我选点理工科的热门专业,再选点文科的热门专业,哪怕不太喜欢,但是为了就业,似乎也不是那么不能接受?


虽然这种不会是主流,但的确暴露出新高考制度的不够严谨之处——一开始是理想化的3+3,后来发现过于复杂,而且很多学生不再选物理,大学意见很大,又改良成3+1+2,学生必须要学物理,然后又改成必须物理、化学都学......

哪有在抡才大典这件事上这么玩的呢?

一路打补丁到现在,看上去似乎不错了,但对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来说,仍然是不友善的,具体原因咱们也分析过了。(咱只就事论事,不陷入到文理之间的争执)

制度是严肃的,1就是1,2就是2,不能说让大家靠自觉克服一下、谦让一些。


包括为了选科制度改革而进行的赋分制改革,其实也是让人很难评价。

因为要让大家自由选科,为了能够让选择不同科目的学生在分数上同台竞技,就不能用裸分,只能用位次换算赋分。

但是不同科目选择的人数,题目的难易度都不一致,赋分出来的结果就真的公平了吗?

真的就一致了吗?

搞来搞去成了人群之间的博弈,早期在某些先行省份甚至出现了一些让人无语的现象。

之所以物化绑定大概也有这个原因,尽量减少不同科目之间赋分造成的混乱。


所以你看,大家很诚实,最后几乎回到了我上学那会儿的考试模式,理科语数外理化五门课,文科语数外政史五门课,理化赋分、政史赋分可不就是当初的标准分回归嘛,然后两边可以再选一门维护下新高考改革的颜面......

历史,它就是一个圆啊!


当一项制度关系到非常多人命运的时候,简单、清晰、透明的制度设计才是对整体最大的公平与减负。


最后吧,就是一个小建议了,如果一直是当下的制度的话,学物化应该是性价比最高、选择面最高的了。

可以上理科专业,也可以跨一些比较热门的文科专业,对于综合平衡的学生非常友善。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eGZBeVOVpC1DhGJFpX1Ug